|
抗日战争一结束,上级就命令各根据地的部队向东北进发。与此同时,国民党军队在美国的支持下,也开始往东北调兵。敌人不仅把精锐部队派往东北,还计划向冀热辽地区派遣部队。因为冀热辽是连接东北和华北的重要通道,敌人想通过控制这里,切断我军向东北挺进的路线。
上级安排萧克去负责创建冀热辽军区,带领部队参与承德保卫战等多次战斗。虽然全国范围的内战还没正式打响,但部分地区已经打起来了,特别是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,拿下了锦州和山海关等地。 1946年1月,停战协议开始实施,军队进入了一段较为安定的时期,关内地区的战事也相对缓和,没有发生大规模冲突。 1946年6月,国民党军队背弃了之前达成的和平协议,对中原军区发动了攻击,从而拉开了全面内战的序幕。这场战争迅速蔓延,无论南北,战火遍地燃起。 那时候冀热辽地区包括冀东和热辽两个军区,但冀东军区正在裁减部队规模,这导致军区领导层内部产生了矛盾,到底发生了什么呢?
冀东军区的领导团队由詹才芳司令员、李楚离政委、王智涛参谋长和李中权政治部主任组成。在北宁线破袭战胜利后,李楚离政委立即决定压缩部队规模。12旅和14旅从原本的三个团减少到两个团,整个旅只剩下3000多人,相当于裁掉了三分之一的兵力。随后,军区将下属的四个旅缩减为两个,仅保留两个野战旅。这一举措在军区其他干部中引发了不小的争议。 有人可能会问,军队的事不都是司令员说了算吗,政委怎么有权决定呢?其实,政委当时还兼任冀东区党委书记。既然大家都清楚打仗必须依靠军队,为什么还要减少部队规模呢?
政委换个角度想,冀东地区土地有限,人口却不少,再加上战争不断,老百姓日子过得紧巴巴,连温饱都解决不了,哪有余力支援军队。军队规模越大,消耗的物资就越多,最终压力还是落在百姓身上。从地方领导的角度看,这种做法似乎也没问题,不然新中国成立后,军队就开始精简,直到1985年,裁军行动进行了多次。 和平时期还好说,但现在打起了全面内战,冀热辽地区的形势非常紧张。敌人在北平、天津、唐山、山海关和锦州承德一带集结了大约十万兵力,其中五万专门盯着冀东军区。除此之外,还有好几万地方保安团和地主武装。面对这种局面,想要扭转局势,就得扩大部队规模消灭敌人,可现在的情况却正好反着来。
军区为此召开会议,司令员、副司令、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都发表了意见,指出政委的做法存在问题。政委也说明了当前的困难,最后强调需要全面考虑,自己拥有决策权。由于军政双方意见不一,会议没有达成共识就结束了。直到1947年春天,上级发布指示,明确了全国局势,要求冀东地区扩大军队规模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征兵和组建新部队的工作重新得到了重视。 就在这一时期,冀热辽军区升级为冀察热辽军区,原政委调任冀东军区副政委,同时兼任冀东区委副书记。1949年3月,他随第四野战军南下,前往广西任职,告别了长期工作的冀东地区。
|